IRON的量产是小鹏汽车里最难量产的一款“车”。
11月17日,小鹏汽车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业绩改善超预期、新业务亮点突出」的答卷。根据财报,小鹏Q3营收同比翻倍、净亏损大幅收窄近80%,核心财务指标全面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 IRON 的量产规划、场景落地与长期目标同步曝光,成为财报之外最受关注的主角,彰显其从纯电动车企向「全球具身智能公司」转型的决心。
01.
营收翻倍、亏损收窄
基本盘持续夯实
具体来看,三季度,小鹏汽车的经营基本面呈现规模扩张和盈利改善双轮驱动的态势,多项关键指标突破历史峰值:
◎营收与交付双爆发:单季度总营收达203.8亿元,同比激增101.8%,环比增长11.5%,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汽车销售收入180.5亿元,同比增长105.3%,背后是交付量的强势支撑。据悉,小鹏三季度共交付11.6万辆汽车,同比暴增149.3%,销量规模与市场份额进入高速扩张期。
◎亏损收窄幅度超预期:净亏损3.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亿元收窄78.9%,环比上季度的4.8亿元收窄20.3%;若剔除非公认会计原则影响,调整后净亏损进一步收窄至1.5亿元,同比降幅达90.1%。
◎毛利率突破关键关口:综合毛利率达20.1%,同比提升4.8个百分点,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既得益于汽车业务成本控制(汽车毛利率 13.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同时也离不开“服务及其他方面”的营收拉动,该板块营收23.3亿元,同比增长78.1%,利润率高达74.6%,主要来自向大众等合作伙伴提供的技术研发服务与芯片相关收入。
◎现金储备充裕:截至9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合计483.3亿元,环比增加7.6亿元,为后续研发投入与新业务扩张提供充足弹药。
对于第四季度,小鹏也给出乐观预期:预计汽车交付量12.5万-13.2万辆,同比增长36.6%-44.3%;总收215-230亿元,同比增长33.5%-42.8%,若能达成,将进一步摊薄成本、巩固盈利改善趋势。
02.
IRON机器人成最大亮点
2026年底量产、2030年目标100万台
相较于财务数据的改善,人形机器人IRON的进展更具未来感,成为本次财报周期的「抢戏者」。
在业绩电话会与此前的AI科技日上,小鹏详细披露了IRON的技术路线、量产节点与长期规划,勾勒出从商业场景到家庭场景的落地蓝图。
首先,在技术定位上,小鹏坚持「拟人化」产品理念,IRON机器人具备肌肉、皮肤等拟人生理特征,解决用户互动中的心理壁垒(比如用户敢于拥抱),可融入生活与工作场景。
同时采用「全栈自研+跨域融合」模式,以全融合AI驱动全集成硬件设计,区别于行业内多数竞品以关节为驱动,整个软件、整个硬件的能力主要是在运控上面的技术路径。
“纵观整个行业的机器人,我认为我看到的一部分机器人还是处在小鹏的第三代到第五代之间。”何小鹏判断此类产品难以进入商业化阶段,当前IRON为第七代产品,第八代将实现真正量产,技术代际优势显著。
依托小鹏汽车业务积累,具备多维度协同能力。何小鹏表示,物理AI资源与AI汽车共享,机器人未来按“车规及以上标准”研发,保障可靠性。同时复用汽车领域的量产经验、商业逻辑及全球化销售/售后体系,加之拥有数据先发优势,且未来可通过汽车生态协同拓展机器人应用。
其次,在量产推进上,何小鹏认为,IRON是小鹏最难量产的一款“车”,需实现「语言沟通+指令执行+简单教导即可作业」的核心能力,当前仍需攻克多个关键任务:
◎运动稳定性:实现多姿态(行走、奔跑)的安全可靠运行,需关节、嵌入式系统、管理模块、线束的全耦合;
◎手部功能:明年初集成手部VLA(可变力控关节),实现相对泛化的手部运动;
◎智能交互:集成大脑与语言对话能力,基于小鹏VLM与VLT组合构建对话系统。
“我很开心的是,我们在下个月就会开始进入全新一代量产机器人的‘ET0’阶段。”针对量产阶段节点,何小鹏表示,未来10余个月有序推进量产流程,第八代产品将作为首款量产机型,2026年先开展运营测试与规模扩大,以满足大规模生产与应用标准。
另外,从场景拓展来看,初期优先切入商业场景,包括导购、导览、前台接待、导寻(如园区/商场内路径指引),2026年也将在小鹏自有门店、园区开展测试,并完成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及教导培训体系搭建,方便合作伙伴快速适配商业化需求;中期将向工业场景延伸(更换手部模块即可适配);远期计划5年内进入家庭场景。
同时,何小鹏表示,计划通过开放SDK吸引长尾场景合作伙伴,共建机器人生态,覆盖更多细分需求。
在成本与定价策略方面,小鹏向汽车价格靠拢,瞄准“千家万户”。
“我认为将来机器人和汽车的销售价格也会比较接近。”何小鹏表示,在2024年和2025年,小鹏在第六代、第七代机器人的BOM成本较高,但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随着量产准备推进,他认为机器人的成本最终会和汽车的BOM接近,销售价格也将与汽车价格区间靠拢。
要实现这种定价逻辑,核心挑战在于软件成本控制。机器人软件占比初期即达50%,远高于汽车10%-20%的软件占比,需通过优化软件训练效率、集成超级域控,比如将4颗芯片集成至1个域控,实现 「轻、小、低成本」,进而降低成本。
同时,不同于汽车多SKU策略,计划推出「少数SKU」的机器人产品,聚焦核心场景,通过规模化进一步摊薄成本,最终实现家庭可接受的价格,推动机器人“走向千家万户”。
最后,在长期规划目标上,何小鹏判断「机器人市场长期潜力将超过汽车」,并提出明确目标:2030年IRON机器人年销量突破100万台,短期(2026 年)以「验证产品模型与稳定性」为核心,暂不追求高产量,待市场验证后再加速扩产。
同时,他认为机器人产能爬升难度低于汽车,但2026年产量有限,需先完成运营测试、规模扩大,达到大规模生产与应用标准。
03.
研发投入支撑转型
押注物理AI,多业务协同构建壁垒
三季度,小鹏并未因盈利改善而缩减研发投入,反而持续加码「物理 AI」赛道。单季度研发开支24.3亿元,同比增长48.7%,环比增长10.1%,投入方向涵盖人形机器人、Robotaxi、AI 芯片三大核心领域,且各业务间形成协同效应:
◎Robotaxi 与机器人共享技术底座:2026年将推出三款不同价位的Robotaxi车型,同时落地乘用车Robotaxi有人驾驶的L4模式,其第二代VLA模型将同时赋能Robotaxi与IRON机器人,实现「一种模型、多场景训练」,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芯片合作打开收入空间: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定点,将用于双方联合开发的两款B级车型,四季度开始确认小规模收入,2026年初随车型量产逐步放量,技术商业化能力持续验证;
◎全球化布局同步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已启动,印尼首家海外工厂、奥地利与麦格纳合作工厂稳步扩产,2026年计划推出7款新车,其中至少3款销往海外,国际市场销量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04.
写在最后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联席总裁顾宏地表示,他对小鹏「2030年卖出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很有信心,因为看到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办公室、工厂等多个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不过,他也表示目前无法为提供具体的细分数据和精确的成本估算,因为这些领域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总体趋势向好。
总的来看,随着2026年IRON机器人量产、Robotaxi商业化启动,小鹏正逐步摆脱传统车企标签,向全球具身智能公司迈进。对于小鹏而言,接下来的关键将是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在巩固汽车基本盘的同时,让机器人从 “抢戏者”真正成为增长引擎。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