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0>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碳化硅行业先驱>Wolfspeed>正在申请破产保护>(原标题《>Wolfspeed Prepares to File for Bankruptcy Within Weeks>》)>。内容显示,>Wolfspeed>正在寻求通过《美国破产法》第>11>章,即>C>hapter 11>,完成受监管的破产重组。虽然此前已有多家企业通过>C>hapter 11>完成涅槃重生,典型的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通用汽车曾通过该方案进行重组渡过难关。在>2020>年疫情期间,包括哥伦比亚航空集团、墨西哥航空也通过该方案迎来转机,避免倒闭。> >
>
>
>
截图来源:华尔街日报> >
>虽然>Wolfspeed>最终结果尚未可知,但不可否认,其已深处困境。> >
>01.>
>先驱变先烈,>Wolfspeed>问题出在了哪里> >
>数据显示,>W>olfspeed>财务情况堪忧。> >
>Wolfspeed>负债约为>65>亿美元,其中包括>2026>年>5>月即将到期的有>5.75>亿美元的短期负债。> >
>而>2025>年财年第三财季,>Wolfspeed>营收仅为>1.85>亿美元。全财年营收仅为>8.5>亿美元。> >
>不过好在现金流较为充足。截至>3>月底,>W>olfspeed>持有的现金为>13>亿美元,基本可以满足稳定运营。> >
>W>olfspeed>财务情况恶化的原因就两条,持续扩张和产品需求不及预期。> >
>从>2022>年开始,>Wolfspeed>进行了为期数年,总投资额>65>亿美元的产能扩张计划。其中包括莫霍克谷>8>英寸碳化硅晶圆产能,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碳化硅衬底产能。在此推动下,>Wolfspeed>成为了全球最快推进>8>英寸碳化硅晶圆量产的企业。> >
>当然>Wolfspeed>进行积极的产能扩张不无道理。在>2022>年>8>月正式生效的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宣布将为半导体产业提供超过>520>亿美元的补贴和税收优惠。>Wolfspeed>就在该法案名单中。> >
>在过去的时间里,>Wolfspeed>获得了>7.5>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数十亿美元的税收退税(已收到>1.92>亿美元,>2026>年预计会超>6>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博世在美国加州罗斯维尔的工厂同样收到该法案支持,获得>2.25>亿美元的直接资金和>3.5>亿美元的贷款支持。> >
>由此可见,半导体投资中,与政策同频是最佳选择之一。事实上,包括英飞凌、>ST>、罗姆、安森美在内的全球头部碳化硅企业在过去几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不过作为市场竞争,政策扶持只能解决短期资金问题。如今随着本次特朗普的重新上任,为《芯片与科学法案》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在>3>月份的讲话中,曾公开表示,意欲废除该法案。此前,>W>olfspeed>在欧洲与>采埃孚>合作的推迟其实也有政策影响的因素。因此>W>olfspeed>后续发展还需要靠自身造血。> >
>Wolfspeed>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领域,分别是>碳化硅材料>(衬底、外延)和碳化硅器件(晶圆为主,部分模块)。份额比例中,基本上各占一半。> >
>作为碳化硅先发企业,>Wolfspeed>最大的问题是失去了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是最大的车载碳化硅市场。> >
>翻看>Wolfspeed>客户订单,主要集中于外资客户,包括瑞萨、英飞凌、>博格华纳>、>ZF>等。虽未直接签订合作,但中国碳化硅功率模块企业早期的芯片来源也多为>W>olfspeed>。但在后期发展中,>W>olfspeed>中国市场的开拓稍显滞后,在之前严重缺芯时,>Wolfspeed>产品供应并不及时。随着英飞凌、>ST>、博世、罗姆、安森美产能的增加,>W>olfspeed>逐渐失去了中国客户订单。> >
>此外,>W>olfspeed>另外一个风险在于其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竞争力不足,更多是依靠衬底和晶圆产品竞争。随着全球各大半导体企业开始扩产周期,在过去的一年里,碳化硅衬底和晶圆产品迎来骤降。据>NE>时代了解,当前国内>6>英寸衬底的价格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而碳化硅芯片价格也降至>3-5>美元>/>颗(>5mm*5mm>)之间。虽然>W>olfspeed>寄希望于>8>英寸芯片来竞争,但依然在本次价格比拼中完全失去竞争力。> >
>自此,持续扩产后的>W>olfspeed>开始陷入了财务危机之中。> >
>02.>
>碳化硅还是一门好生意么?> >
>从市场需求来看,碳化硅当然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
>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乘用车功率模块中,碳化硅功率模块已经拥有>15%>的市场份额。在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值已经提升至>19%>。> >
>碳化硅的优势非常明显,开关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在>800>V>平台车型中,几乎成为了标准配置。并且,随着价格的逐步下探,其在>400>V>平台的份额也在持续增加。今年一季度,比例达到了>10%>。> >
>在汽车之外,光波导>AR>眼镜产品的兴起,也为碳化硅衬底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增量市场。> >
>数据显示,包括英飞凌、安森美、博世在内的碳化硅企业,在获得了相关业绩增长。国内碳化硅企业,芯联集成在>2024>年表示也获得了>10>亿碳化硅业务的收入。> >
>但从财务来看,碳化硅在当下还很难获取可观利润。> >
>表现最好的是天岳先进,>2024>年营业收入>17.68>亿元,利润为>1.79>亿元。其余许多碳化硅衬底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这主要因为当前还处于扩产周期中,产能投资较多。并且激烈的价格竞争也无法获得可观的短期利润。> >
>在此背景下,只能寄希望于长期竞争,首先赢得市场份额。因此在今年碳化硅市场中,包括英飞凌、博世、>ST>、罗姆、芯联集成、斯达、方正微、>士兰微>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降价,以尽可能获得客户订单,保持市场份额。> >
>与此同时,积极加快>8>英寸晶圆的量产,通过技术提升来实现成本降低。> >
>由此可见,长期来看,碳化硅依然是一门好生意。当下对于碳化硅企业而言,最好的策略是>“用价格换时间”。在应对激烈价格竞争的情况下,提升产能、优化技术,做好持久竞争的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