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比能、高安全电池的需求更加迫切。全固态电池因采用不同于液态电池的框架结构,可匹配高比能电极,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目前备受关注。根据固态电解质材料的不同,可将全固态电池大体分为聚合物基、氧化物基、硫化物基三大类。其中> 硫化物基> 全固态电池尤其是> Li> 6> PS> 5> Cl> (> LPSC> )体系,> 因> 核心电解质材料具有低的杨氏模量可冷压成型,并且具有> 高离子电导率(超过> -1> )可实现高的电性能> ,被视为> 颇> 具潜力> 的> 下一代电池体系。然而,> 硫化物> 固态电解质的> 产业化开发> 仍面临三大挑战:>(> )原材料> 昂贵> ;(> )对环境湿度极为敏感;(> 3> )与锂金属负极之间> 的> 界面副反应。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其规模化生产,并导致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出现电化学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 > >
>近日,> 清陶能源研发团队与景德镇陶瓷> 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研究团队合作,>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 O/F> 共掺硫银锗矿型电解质> 。>相关研究成果以> “> ”> 为题> ,> 于> 月> 2> 2> 日在线发表于> 《> 》> 期刊(影响因子> 2> )。>
> > >
>研究团队> 采用低成本> 2> 全面替代> Li> 2> 并> 同步> 引入微量> ,成功合成了> 同时含有氧元素、硫元素和卤素的> 5.5> 2.5> 2> 1.4> 0.1> (> )电解质> 。>通过原材料调控,该材料可实现大幅降本,原材料成本仅为> LPSC> 的> 3.65%> ,并且可实现工业级合成。>此外,研究表明,> 1> )> 元素不仅有效稳定> PS> 4> 3-> 骨架、降低材料的水吸附能,其过量部分还可与> 2> 5> 反应原位生成> 3> 4> ;> 2> )> 元素的引入拓宽了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窗口,> 且> 在界面处诱导形成> 富集层> ;> 3> )> 2> 、> Li> 3> 4> 与> 三者协同构建出一个高模量、宽禁带的电子绝缘层,可> 有效> 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与界面> 的> 副反应。> 基于此,该材料展现出了更优的空气稳定性(> 10%> 湿度条件下暴露> 10h> 离子电导率保持率> 95.6%> )、对锂金属稳定性(> CCD> 提升至> 4.5mA cm> -2> ,锂对称电池稳定循环> 2800h> )、以及优异的全电池循环性能(搭配> LiCoO> 2> 循环> 1000> 圈容量保持率> 84%@1C> )。>
> > >
>该研究通过> “Li> 2> 全面替代> +> 微量> F> 掺杂> ”> 的> 策略,对硫银锗矿电解质> 的痛点问题实现了针对性地解决:成本降低至> LPSC> 的> 1> ;> 空气稳定性> 提> 升> 倍,锂金属兼容性(> CCD> )> 提升> 倍。原位自发形成的> Li> 2> 3> 4> 复合界面层> 兼具> 高刚度、宽禁带> 及快> 离子> 传导的特性> ,> 助力> 全固态电池在> 倍率下经> 1000> 次循环后容量> 保持率> 仍> 能达到> 。> 同时,> 公斤级合成> 已在> 干燥间成功实现> 。>该研究为低杨氏模量硫银锗矿电解质的商业化提供了一条> “> 低成本> -> 环境友好> 高性能> ”> 的> 可行路径> ,> 也为推动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添砖加瓦。>
>
>
>
兼具低成本、高水稳和优异锂负极兼容性的>
LPSOCF>
电解质>
> >> > >
>清陶能源与景德镇陶瓷大学>
材料学院>
联合培养的>
2023>级>
硕>
士生>
张鑫>
为论文第一作者,>
景德镇陶瓷>
大学材料学院>
副教授>
田传进>
、>
清陶能源李峥博士和清陶能源张雪博士>
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重要合作者还包括>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许冰清。>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项目>
资助。>
>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