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电子从分布式向中央控制器演进的十年剧变中,>QNX>作为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软件龙头,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汽车电子的崛起。从>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QNX>以功能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为核心壁垒,实现了客户全覆盖与业务稳步增长,同时顺应跨域融合、车企出海等趋势,构建本土化生态,成为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升级的重要参与者。> >
>10>月>17>日,>NE>时代作为特邀媒体出席了>QNX>媒体圆桌会议。>会上,黑莓>QNX>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董渊文不仅回顾了>QNX>在中国汽车电子领域十六年的发展历程,还发布并深度解读了>QNX>全球调研报告《驱动未来:>SDV>开发者报告》,针对中国地区的研究发现也进行了全面分享与深入探讨。> >
>01.>
>从全球布局到中国深耕> >
>QNX>的发展历程与汽车电子产业演进高度契合。>1980>年>QNX>成立,>2010>年被黑莓收购成为其子公司,借助黑莓的信息安全基因强化核心优势。>2009>年,>QNX>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业务增长平缓,直至>2015>年底进入爆发前夜>—— 2016>年年中>“>一芯多屏>”>座舱系统兴起,叠加>“>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化建设的趋势推动,>QNX>在中国市场加速拓展。> >
>从客户发展路径看,>QNX>最初以博世等外企>Tier1>为>“>滩头阵地>”>,随后逐步覆盖德赛西威、华阳集团、航盛电子等本土>Tier1>;>2018>年起,中国的新能源车厂等电动车企成为直接的重要客户,如今已实现中国所有车厂与>Tier1>的直接覆盖>,包括>零跑>、蔚来、理想、小鹏、智己、东风岚图等新能源车厂,以及一汽、东风、长安、广汽、上汽、北汽、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3+3+3”>传统车厂。> >
>
>
>
截至目前,近乎中国所有的车厂和>Tier1>都是>QNX>的直接的客户,几乎实现了中国汽车电子领域客户>“>全渗透>”>。> >
>需要补充的是,>QNX>的市场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汽车电子市场和通用市场。在国内营收构成中,>汽车电子市场(一芯多屏)占比超过>80%>,是>QNX>的核心业务领域>;通用市场占比约>20%>,主要涵盖医疗、商用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
>在出货量上,>QNX>汽车电子全球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底达>2.55>亿台,年均新增>2000>万台,预计>2025>年底将达>2.75>亿台。>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整车域控制器三大高端控制器领域,中国市场虽未单独统计出货量,但因高端控制器需求旺盛,占比可观。> >
>
>
>
02.>
>功能安全与网络信息安全双轮驱动> >
>QNX>能在高端汽车电子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核心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安全优势,具体体现在两大维度:>全领域功能安全认证>以及>源自黑莓的网络信息安全基因>。> >
>QNX>通过了汽车电子及多行业的顶级功能安全认证:>汽车领域符合>ISO 26262 ASIL D>标准(覆盖操作系统、中间件、工具链、>Hypervisor>),其中仪表类应用需满足>ASIL B>等级;工控领域符合>IEC 61508 SIL3>标准;>医疗领域符合>IEC 62304>标准>,主要服务于联影等医疗设备企业;铁路领域符合>EN 50128>标准(合作株洲中车、青岛四方)。这些认证使其成为对安全有高要求的高端控制器首选。> >
>
>
>
另外,>QNX>拥有源自黑莓的网络信息安全基因>。>2010>年被黑莓收购后,>QNX>融入黑莓>“>黑不掉>”>的信息安全基因,从保密性、完整性、可验证性、可用性、不可篡改性、最小权限六大维度构建系统安全体系,满足汽车电子对网络攻击防护的核心需求。> >
>值得注意的是,>QNX>聚焦高端场景,对非车规芯片(比如采用手机芯片)场景不提供支持,此类芯片缺乏功能安全设计,与>QNX>的安全定位不符,这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 >
>03.>
>中国市场:客户全覆盖与本土化生态构建> >
>QNX>几乎实现了中国汽车电子领域客户>“>全渗透>”>,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及车身控制器三大领域。在智能座舱领域,>QNX>基础软件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首位,>尤其在采用虚拟化技术的一芯多屏座舱系统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QNX>在辅助驾驶领域亦保持较高市场份额>,特别在对功能安全有严格要求的应用场景中表现突出。> >
>QNX>的商业模式分为三块,开发授权、技术支持、版权(即>IP>授权),基于此,为适配中国市场需求,>QNX>作为底层平台软件,在汽车电子领域的生态系统中与五大类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
>第一类就是>OEM>,除了是直接客户外,>QNX>与吉利、广汽、福特等主流汽车厂商保持合作,为其提供核心软件平台支持。> >
>第二类就是合作紧密的芯片供应商>,>QNX>与地平线、芯驰、瑞芯微、紫光展锐等本土芯片企业,以及联发科等国际芯片厂商建立战略合作。这种芯片与操作系统的深度绑定关系,类似于>IT>领域的“>Wintel>组合”,在车载汽车电子的智能座舱领域形成了“>QQA>”(>Qualcomm+QNX+Android>)的合作模式。>QNX>也非常重视和中国领先的国产芯片的合作,例如,>QNX>与地平线深化合作,地平线>J6B>芯片搭载>QNX OS for Safety 8.0>系统(通过>TÜV>莱茵>ISO26262 ASIL D>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已经应用于多个日本车企的前视一体机项目。> >
>第三类为中间件合作伙伴>,根据不同应用领域,>QNX>形成专业化合作。比如在车身控制领域,与>VECTOR>、>EB>、>ETAS>等国际厂商,以及东软睿驰、普华基础软件、经纬恒润等本土企业合作,共同推进>AUTOSAR>标准的应用;在智能座舱领域,从传统的>Kanzi>、>QT>、>Crank>等图形引擎,逐步转向优三缔(>Unity>)、>Unreal Engine>、>Cocos>等游戏引擎技术,>QNX>也会适配这些引擎,比如说吉利极氪、路虎会采用这种引擎去做渲染。> >
>第四类为解决方案提供商>,>QNX>与中科创达、光庭信息等上市公司合作,由这些方案商整合>QNX>技术,为>Tier1>和>OEM>提供完整的软件解决方案。> >
>第五类则为一级供应商(>Tier1>)>,这是>QNX>传统的客户群体与合作伙伴。>
>这一生态体系的构建,既体现了>QNX>在汽车电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也反映了近年来在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在芯片、中间件等关键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崛起。> >
>04.>
>从跨域融合到“出海”增长> >
>在过去十年中,>QNX>操作系统在汽车电子领域经历了完整的域控器融合发展历程(分布式>→>域集中式>→>整车集中式)。>这一演进始于分布式架构,当时汽车的仪表、中控和抬头显示等功能均采用独立芯片控制。随着技术发展,行业逐步向域控器架构转型。> >
>
>
>
2018>年起,汽车制造商开始广泛采用“一芯多屏”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例如基于高通>8155>、>8295>等芯片,结合>QNX>虚拟化技术实现多屏幕驱动。>这一阶段标志着域内融合的成熟,即将仪表、中控、抬头显示等功能整合到单一域控制器中,同时车身控制系统也实现了类似的域内集成。> >
>近年来,汽车电子领域正加速向“跨域融合”方向发展。经过两年多的技术积累与市场准备,>2024>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跨域融合的真正元年,多款采用该技术的车型已实现量产。> >
>比如前不久>零跑>D19>全球首用量产高通>8797>双芯片>+ QNX SDP 8.0>和通过>TUV>莱茵>ISO26262 ASIL D>最高等级功能安全标准的>QNX Hypervisor for Safety>舱驾平台(算力超>1000TOPS>);>9>月量产的>别克至境>L7>,搭载高通>8775>第>4.5>代舱驾一体融合芯片,结合>QNX Hypervisor>虚拟化技术,实现了座舱与舱内辅助驾驶功能的融合,月销量已突破>1>万辆;>东风日产即将于>11>月量产的新车型>,采用>QNX>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方案,集成>Momenta>的>R7>智驾算法,实现舱驾一体的应用。> >
>不可否认的是,高通>8797>等新一代芯片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该芯片拥有>18>核>CPU>和>320TOPS>的>AI>算力,与>QNX>最新的>SDP8.0>和>QNX Hypervisor for Safety>基础软件开发平台一起为舱驾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撑,相关项目已大量获得汽车制造商的定点。> >
>QNX>操作系统始终紧跟汽车电子技术演进趋势,不断拓展其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范围,从单一功能控制逐步发展为支持多域融合的核心平台。> >
>在本土化方面,由于中国汽车电子开发周期显著短于欧美,>QNX>通过>“>标准化模组>+>定制化支持>”>适配国内节奏,先与芯片伙伴完成标准化方案开发,再由方案商与车厂做应用层联调,自身聚焦>Bug>修复与技术支持。> >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国际化,>“出海”也成为>QNX>的一大增长点>。> >
>尽管中国整车企业直接进入欧美市场面临关税和政治壁垒,但>QNX>通过跟随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模式有望实现增长。>QNX>主要通过与中国>Tier1>供应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伴随地平线等中国芯片企业海外扩张,并利用中国芯片性价比优势和>Tier1>供应商的成本竞争力来实现业务增长。> >
>另一方面,>QNX>在功能安全智驾领域获得显著增长,>QNX>伴随这一趋势获得大量前视一体机项目,预计未来>5-6>年将有>4000>万台的装机量,年度增长规模相当可观。> >
>在竞争优势方面,>QNX>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海外车企普遍认可其技术实力,>国际车企明确指定使用>QNX>系统,成为中国供应商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在功能安全认证方面,>QNX>系统有助于车企获得欧盟等地区的功能安全认证,极氪等中国车企在出海车型中采用>QNX>以满足欧洲法规要求,并支持车企通过欧美工具链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
>展望未来,随着时间推移,预计将有更多中国供应商采用>QNX>系统,主要包括>Tier1>供应商、芯片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尽管中国整车企业直接进入欧美市场面临挑战,但供应链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将为>QNX>带来持续增长机会。> >
>05.>
>QNX>全球调研:中国正助力推动软件定义汽车>(SDV)>的未来> >
>QNX>于>2025>年>10>月发布>《驱动未来:>SDV>开发者报告》>,本次调研覆盖北美、欧洲和亚洲共>1,100>名汽车软件开发者,其中中国受访者为>100>名。旨在揭示全球开发者如何应对生产力压力、合规要求、创新准备度以及>AI>、网络安全、>SDV>相关技术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
>报告显示,复杂监管环境与频繁软件召回正在重塑软件定义汽车>(SDV)>开发格局。然而中国地区数据呈现独特趋势,展现出更具韧性与前瞻性的汽车软件开发生态:监管适应性强、安全标准务实、>在行业挑战中保持开放思维>、技术创新积极拥抱>AI>变革。> >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出台逾>500>项与车载技术相关的新法规及立法提案,呈现安全标准日趋严格以及合规要求日益复杂的双重压力。> >
>全球约>33%>受访者表示,开发进度因合规要求演变而受阻,核心挑战集中于网络信息安全、软件更新与>OTA>要求、数据隐私、功能安全四大领域。为满足提升的安全标准,多数开发团队需重新配置资源与调整工作重点。另外,全球>58%>开发者表示,近期软件召回已显著改变其开发方式,其中近>38%>将该影响定义为“重大调整”。> >
>
>
>
相比之下,>5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法规升级未拖慢开发周期,该比例约为全球平均水平(>25%>)的两倍。仅>14%>中国受访者存在开发延误,为所有调研地区中的最低值。> >
>此外,>中国>67%>受访者表示,未感受到软件召回或故障对开发流程的明显冲击,抗干扰能力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核心原因在于产业集群支撑以及企业迭代基因,中国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强大内部调节空间,面对外部监管压力时产业链各环节可快速协同;另外,中国科技企业具备快速迭代能力,对监管变化的适应性更强;加之,激烈的竞争推动了更紧凑的排期与成本效率要求。> >
>
>
>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监管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现有的开发瓶颈>。> >
>全球参与调研的开发者指出,开发周期过长(>37%>)、调试测试困难(>36%>)及集成复杂性(>36%>)是主要挑战。仅>30%>受访者认为当前开发环境在生产力方面表现 “优秀”,整体评价偏低。> >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软件的期望与实际交付时间差距扩大,进一步凸显低效问题,受访者将其归因于三大核心因素:监管延迟(>52%>)、技能人才短缺(>44%>)、流程效率低下(>44%>)。> >
>报告显示>,全球>80%>开发者认为车企应将重心从“软件基础架构开发”转向“应用层创新”(中国开发者认同度>84%>,居调研地区第二)>,即提供新功能与能力,方能保持竞争力。> >
>
>
>
该共识的关键意义在于缩短上市周期,减少基础架构重复开发的时间成本,加快>SDV>产品推向市场的速度;打造差异化体验,应用层创新直接关联用户需求(如智能座舱功能、场景化服务),可帮助车企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
>另外,>全球>93%>的开发者认为,>OEM>、一级供应商(>Tier 1>)、软件厂商之间的协作,对当前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99%>的中国开发者支持协同开发模式,>95%>的中国开发者认为跨行业合作对当前项目至关重要。通过战略联盟以及工程资源的重新配置进一步释放创新潜力。> >
>针对>AI>在汽车软件领域的前景,全球开发者普遍持乐观态度。全球>91%>开发者预计>AI>将在短期内(未来>3-5>年)在软件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产生变革性影响。>预估到>2035>年,>AI>可取代现有>35%>的汽车软件相关岗位。> >
>94%>中国受访者认为>AI>将发挥重要作用,乐观度全球领先。>其中,>70%>预期>AI>起 “显著作用”(深度融入开发流程),>24%>认为>AI>将起 “变革性作用”(成为开发核心驱动力),但“变革性作用” 的比例在所有调研国家中相对最低,>反映中国开发者未被市场过度炒作裹挟的理性态度。> >
>QNX>首席运营官、产品工程与服务业务负责人>John Wall>表示:“这项研究印证了全球车企的声音:监管变化的速度、消费者期望的提升,以及构建和维护基础软件的复杂性,正在减缓>SDV>开发并影响生产效率。>AI>带来希望,但并非万能解药。真正取得实质进展的车企,是那些敢于重新思考工程团队重心、建立正确合作关系,并将精力聚焦车内体验创新的企业。”> >
>随着>SDV>复杂性增加,>QNX>始终致力于支持车企应对变革、加速创新,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汽车。>十六年来,>QNX>以安全为核心、以生态为纽带,深度融入中国汽车电子产业。>从>“>一芯多屏>”>到>“>舱驾一体>”>,从本土客户覆盖到跟随出海,>QNX>不仅是汽车电子基础软件的提供者,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升级转型的见证者与助力者。在功能安全需求日益凸显、出海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QNX>的>“>安全基因>+>本土化生态>”>模式,将持续为中国汽车电子产业提供核心支撑。>
>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