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去年拆解的电驱产品,竟然发现之前拆解过的一款电驱的减速器润滑系统依然采用了传统的>机械油泵>。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大举采用>电子油泵>的趋势下,这一“保守”的设计选择引发了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那么,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在电驱系统中各自有哪些优劣?为何有的主机厂依然坚持使用机械油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们背后的故事。>
>
>
>
正文开始前,先来欣赏一下这款电子油泵的结构。>
>
>
>
>
>
>这款机械油泵系统由3部分组件构成,机械油泵、滤网,以及吸附铁屑的磁铁。> >
>
>
>
>
>
>
>
>上图是这款油泵的机油滤网,由一个塑料盖帽固定在减速器壳体上,限制其因电机振动产生位移,> >减少了油路阻塞的可能性。> >
>
>
>
>
>
>
>
>
>
>
>
>
>
>这就是这款机械油泵的整体概览,其工作原理就是>顶部的齿轮>啮合减速器>中间轴的一级齿轮>,只要电机转动,就会带动减速器运转,从而带动机械油泵。> >
>> > >
>吸油阶段>:>内转子>带动外转子旋转,由于齿数不同,齿轮间的啮合区不断变化,局部空间增大,产生负压,从吸油口吸入油液。>
>排油阶段>:>随着转动,部分空间逐渐减小,油液被压向压油口输出。>
>
>
>
>上图中,左侧为>排油孔>,右侧为>吸油孔>。只要电机转动,机械油泵就会工作,通过一吸一排,带动机油在电机和减速器腔体内循环。> >
>
>
>
>上图就是>摆线齿轮>的内转子(偏心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固定在驱动轴上,外转子环绕在内转子外侧,与泵体同轴安装。一般内转子有n个齿,那么外转子就有n+1个齿。> >
>
>
>
>磁铁安装在滤网旁边,有独立的安装点。貌似没有做其他减震措施。> >
>>这款机械油泵体积小巧、传动效率高,适用于空间受限的电驱总成内。但由于驱动齿轮必须要啮合减速器内的齿轮,>电机高功率运转时,易有齿轮啸叫和振动,整体>NVH表现>表现较差>。> >
>> > >
>>接下来才是正文,我们正式聊聊关于机械油泵和电子油泵的是非之争!> >
>01.>
>机械油泵:曾经的“老将”,尚能饭否?>
>机械油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内燃机诞生之时。最初的发动机润滑系统采用的是>飞溅式润滑>,效率低且可靠性差。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齿轮泵、转子泵、叶片泵>等机械油泵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核心组成。>
>机械油泵由发动机或变速器主轴直接驱动,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几十年来广泛应用于传统动力系统中。而如今,它依然在新能源汽车的减速器和电驱单元中“服役”,继续发挥其“润滑守门员”的作用。适用于某些成本比较敏感的电驱动总成中。>
>02.>
>电驱动总成中:机械油泵 vs 电子油泵,谁才是未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尤其是电驱动系统逐渐集成化、智能化,油泵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传动带带动”问题,而是与整车的控制策略、NVH表现、能耗优化密切相关。>
>机械油泵的优点:>
> >结构简单、成本低>:无需额外控制器或电机,依靠齿轮或链条传动。>
>可靠性高>:无电子器件,受温度、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小。>
>无需软件控制>:不占用整车 ECU 的资源,适用于对油泵调节精度要求不高的系统。>
> >机械油泵的缺点:>
> >能耗不可控>:只随主轴转速变化,高速时润滑过剩,低速时润滑不足,无法按需供油。>
>冷启动效率差>:低温或低速下油压建立慢,可能影响润滑效果。>
>布置受限>:必须安装在减速器主轴、齿轮轴等旋转部件附近,不利于模块化和平台化设计。>
> >电子油泵的优点:>
> >按需供油>:通过控制器精确调节转速,实现油压、油量最优化,提升整车能效。>
>冷启动友好>:即使在驻车或低速时,也能及时供油,有助于保护轴承、齿轮。>
>布置灵活>:可独立安装,支持平台化设计和空间优化。>
>智能联动控制>:可与电驱控制器联动,实现如“怠速停转”、“启动预润滑”等功能。>
> >电子油泵的缺点:>
> >成本较高>:需电机、控制器、线束,增加了硬件和软件成本。>
>控制复杂>:需嵌入整车控制策略,开发周期较长,验证要求高。>
>可靠性挑战>:长期工作在高温、高震动环境中,对电子元器件提出更高要求。>
> >03.>
>为何有些电驱仍选择机械油泵?>
>从这款>电驱总成>来>看,其采用的机械油泵设计属于传统齿轮驱动式,结构紧凑、成本可控,适用于一些不需要过高润滑动态调节能力的工况。>
>这类方案常见于:>
> >中低功率电驱(如 ><>120kW);>
>对热管理要求不激进的乘用车;>
>面向成本敏感型市场的车型(如A、B级车);>
>不具备“驻车冷却”、“独立润滑”需求的平台。>
> >而高端电驱或平台化电驱,如采用集成式DHT、电驱桥、>智能热管理系统>的车型,往往更倾向于电子油泵方案。>
>04.>
>惯例,最后总得来点总结>
>在电驱系统的润滑和冷却方案选择上,机械油泵凭借其“简单可靠”,仍在许多车型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电子油泵则代表了智能化、节能化的未来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无绝对优劣,关键在于匹配整车平台的需求与定位>。>随着电驱动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机械油泵是否还有“一席之地”,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只是震惊,在一辆20W级别车型、800V平台、200+kW的电驱上,竟然使用了“便宜的”机械油泵!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喝雪王,抽华子,该省的省该花的花>”>?>
>欢迎留言:>大家知道这是哪款车的电驱上的机械油泵吗?或者您还在哪些电驱上见过类似的机械油泵,欢迎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