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协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3016.1万和3009.4万,双双首次突破3000万大关,连续15年霸榜全球市场。> > >
>>同时,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趋势也更加明显,这为本土车规芯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沃土。“国产替代”虽然不易,但已有不少企业在内卷的市场撕出道路。> > >
>>就在上周,芯驰科技在北京举办了新春Talk,>芯驰董事长张强做了主题演讲,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也分享了国产芯片的发展趋势,以及他自己对车芯片赛道的思考。> > >
>>《智车引擎》记录了原诚寅的现场演讲,略有删改,以飨读者。> >
>
>
>
>以下是演讲内容:> >
>>大家晚上好。> >
>>车厂芯片供应短缺的压力,已不再像2021年、2022年那么大,但汽车芯片依旧是非常热的赛道。> >过去几年,汽车芯片产业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 >
>> >
>>一是,部分企业选择从低端入手,做4位、8位、16 位的MCU,先进入赛道,成为车芯片领域的供应商,再考虑后面的战略布局。> > >
>>二是,部分企业因为有工业级、消费级的开发经验,选择顺势转型,把积累的IP和技术转移到车规芯片上。> > >
>>无论大家如何入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更长久地活下去。> >做车芯片和其它集成电路产品不太一样,这是个长周期的课题,车芯片完成对应的控制器开发,再完成可靠性、安全性等一系列验证,可能两年三年就过去了,这对芯片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耐心和恒心。> > >
>
>
>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让市场认可车规产品,进一步规模化量产。> >现阶段,很多国内企业做车规产品,但大部分处于研发早期,能实现规模化量产的少,特别像芯驰这样能到百万片的更少。> > >
>>在我看来,国产芯片也是鱼龙混杂,我们以前经常提起PPT造车,可行业里也有PPT造芯片的。在此过程中,很多企业可能活不到最终规模化量产,或是形成可持续的收益。> > >
>>汽车芯片跟传统的芯片还不太一样,虽然也是集成电路一部分,但应用场景非常明确,给车用,一定要量产上车,而且在车上得到规模化应用,才能真正形成价值创造。> > >
>
>
>
> >
>>其中一大特征是,车芯片链条“两头热”。> > >
>>芯片设计企业有非常大的热情,开发产品推动上车,并且主机厂在经历了两年供应链风险后,也愿意引入国产芯片厂商。按传统说法,整车是OEM,往前的供应商是Tier1,紧跟着芯片可能是Tier2,甚至 Tier3,>过程中会出现两头热,但中间环节Tier1可能是缺少热情的。> > >
>>大家可能会问,国外是怎么做的?> > >
>>博世和大陆这样的巨头,其实很早就布局了相关体系,包括博世有自己芯片的制造能力,以及跟英飞凌、恩智浦形成深度绑定,所以有足够的信任。> > >
>>但中国出现的挑战在于,自主汽车电子厂商和自主芯片厂商都是新进入赛道,所以面临巨大的信任建立及协同发展等问题。> > >
>
>
>
>所以,国内整车企业的模式往往不太一样。比如商用车,相对来说技术水平偏弱,更依赖供应商,>通俗的说,供应商给我供什么菜,我就吃什么饭;> > >
>>另一种,和零部件厂商围绕部分关键器件去做国产化,但还有一些主机厂提出全自主化进程的规划,甚至能做到50%,也有主机厂提出100%自主芯片,但这个过程,个人观点还是漫长的,毕竟我们的芯片还没有真正做到全覆盖。> > >
>>这个过程,随着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产品的了解和认可,流程会越来越简单,最终,一定是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非常紧密协同的机制,这样才能把上车做顺。> > >
>>另外,我们发现EDA和车规工艺也面临挑战,芯驰、地平线等公司,也能设计芯片,>但我们在先进工艺上可能还需要台积电这一类企业去流片,也许开发过程中用的还是人家的开发工具。> > >
>
>
>
>国家其实也关注到这一点,包括很多地方在建晶圆工厂,但也要看到,产业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持久的迭代并且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环节上的短缺,我们还缺人——> > >
>>很多整车企业的领导都表达过,现在和10年前干新能源汽车时被电池卡脖子一样,>企业缺乏懂车又懂电池的人,现在缺的是既懂车、又懂芯片,既懂车又懂基础工业软件或操作系统的人。> > >
>>此前我们受工信部委托,梳理了十大类芯片,目前判断,可能在不同产品上自主化率会有差异,但整体来说,我们认为自主化率已经从5%到了8%甚至10%的阶段。> > >
>>这十大类芯片里,国产芯片上车的机会一直有,但最终要回到商业逻辑上,要有高性价比的产品。>同时从我的角度看,最怕产业变成“三个一”,即热度高的时候一拥而上、热度下降则一哄而下、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
>>所以,“国产替代”虽然已有成效,如智能座舱领域,已经走出了芯驰这样的公司,但长期看,国内企业依旧需要继续努力。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加油。谢谢大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