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解读:电驱系统外采还是自制?独立第三方能剩几家?

NE时代智能车/王凌方

阅读 1686    更新于2023-06-29 09:24:13

近两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一股纵向整合的风潮。从电驱动系统到电池,从功率模块到自动驾驶全栈自研……

Tier1的生存空间已然大幅压缩。

主机厂为何开始热衷垂直整合?第三方的电驱动总成商是否还有前景?车企是如何考虑自研和外采的关系的?未来第三方电驱动总成商还能留下几家?

6月26日,NE时代主办的“2023(第三届)全球xEV驱动系统技术暨产业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自制OR外采:车企与第三方的成本博弈

如果销量足够大,就可以把成本拉低,同时加快了迭代速度。威睿能源产品总监刘波在圆桌论坛上表示。

威睿能源产品总监刘波

威睿能源是吉利汽车旗下的企业,代表了车企选择自制主要零部件路径的思考。

具体到电驱动产品,刘波认为,从技术层面考虑,电驱系统本身是非常强的定制化产品,要跟整车系统进行匹配、融合。自制的话,能够更方便地上下拉通,无论沟通成本,还是投资成本,都是相对要低的。如果第三方介入进来,沟通成本会比较高,同时会拖慢车型的迭代速度。

在刘波看来,如果车企的销量足够大,自制成本是划算的,同时省下了大量沟通成本、时间成本,保证了车型的迭代速度。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电驱系统高级总监齐洪刚认为,自制和外购都将长期共存,主机厂自制或外购,都是一个选择。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电驱系统高级总监齐洪刚

齐洪刚从能力、成本、创新和转型升级四方面考虑上述问题。

一是,能力方面。齐洪刚认为,主机厂必须掌握两个能力:一个是集成技术,一旦与整车集成与整车平台相关,供应商往往很难替代,因为存在沟通成本。二是软件,主要与自动驾驶、整车控制相关的软件,都是整车厂必须做的。

二是,成本方面。齐洪刚认为,车企如果不参与自制,对成本的掌控就相对有限。同时,车企自制总成,也可以有效减少公告成本假如,车企有3家电机供应商,有5个车型,每个车型2个配置,如果逐一上公告,成本会非常高。总成自制,能节省一大笔公告费用。

三是,创新力方面。齐洪刚认为,车企亲自参与深度创新,才能保证产出的产品足够领先。

此外,针对传统车企的垂直整合,齐洪刚认为是转型升级的需要。很多传统车企本身就有生产变速箱的产线,这部分产线可以转型升级到电驱动产品的生产装配,将早期的投资、场地、人员等得以充分利用。

对于自制的尺度,齐洪刚有着自己的判断,例如小鹏的自制是有深度的,不会全部自制,如电机与电控,都是自己做方案和模块,最终交给供应商生产。如业内成熟的400V的多合一产品,就是采购模式。

智新科技研发中心总监徐刚也承认了车企自制电驱产品带来的优势,“如果从主机厂的供应链安全来讲,自制肯定是有更大保障的。过去两年,行业受缺芯困扰,垂直整合度比较高的企业成长很快,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智新科技研发中心总监徐刚

不过,徐刚也认为,知道怎么做,跟一定要自己做,是两回事。在他看来,过去两年因为处于特殊时期,行业非常动荡,而正常的充分发展的市场,OEM应该有其擅长做的事情,核心技术在自己手里;Tier1也有自己擅长的事,来达到规模的经济效益,“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应该共存,并非一定要选A或B。”

与前述专家观点不同,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新能源电驱事业部总裁牛铭奎认为,第三方供应商才能将成本做到极致。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新能源电驱事业部总裁牛铭奎

“一个零件,一年生产一万和一年生产十万,所做的设计方案跟采取的加工工艺等,是不一样。”

牛铭奎认为,生产领域针对降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工艺工程团队和生产制造团队共同努力,试图将生产节拍再降低1秒钟;再如,将废品率再降低一点;或者,进一步改善质量,把PPM再降低一点。“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汇集到一起,就是我们的成本优势。

牛铭奎提到,他们的部分产线是可以做到多平台、多客户项目之间切换的,通过用比较少的换型时间、工装模具,可以将一条产线的利用率拉高。

“整车厂的销售起起伏伏,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希望车卖得好,但又担心卖得太好、产能拉不起来,最后零部件部门就成了整车销售的瓶颈;另一方面,如果车卖得不好,那就更痛苦。当然,感到痛苦的有时候不止整车,也包括他们自己投的零部件,毕竟那么大的产能。”

在牛铭奎看来,多个产品、多个客户项目共用产线,本身也是一个降本措施,因为成本可以摊销。百样通,不如一事精,把一件事情打磨,做到极致,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虽然不少车企开始走垂直整合的路径,但完全抛开第三方供应商的可能性并不高。现阶段,车企自制主要是为了了解供应链成本和掌握话语权,但要论技术和产品打磨,仍然是第三方供应商的强项。

突破亏损困局:平台化、创新、质量控制

目前国内车企内卷严重,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不惜微利甚至亏损,也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齐洪刚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渗透率不够。新能源汽车现在的销量与渗透率,对于头部的几个企业是足够了,但对于大部分企业,还是不够。所以,整个产业还没有做到足够成熟。

未来三年,电动车包括混动产品的销量持续上涨,规模化效应会更加明显。这需要时间,且投资回报也肯需要一定周期。

谈及解决方案,齐洪刚认为仍然是降低成本。“至少从小鹏的角度看来,我们会跟供应商深度战略合作,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我们会全链条审视成本,从研发冗余到制造、材料,甚至质量控制,细到减少一道质量检测环节、物流运输以及上料方式,所有的变化都可以影响成本。

不过,齐洪刚也提醒,降本不要无节制,需要理性。想赢,就必须坚持长期主义,例如不能因为降低成本而忽视质量,毕竟,质量稳定是一个企业的硬性指标。

徐刚对降本压力也感触颇深,针对客户持续降本的需求,企业内部压力非常大,“因为车卖不好,我们也活不下去。”徐刚说,“同行内卷,我们不做,别人会以一个更低的价格去做。”

怎么解决,徐刚谈及他们的策略是,聚焦、收缩不能做的产品就不要做了,将产品做到平台化、通用化。

在刘波看来,要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只有两条路。一是规模化,例如特斯拉的规模化,就带来了很强的竞争力。

二是,技术创新。包括如材料创新、拓扑架构的创新、控制创新以及系统创新,都是技术创新的不同维度。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周晓晖,则是站在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他认为第三方供应商会迎来春天,不过先要保证活下去。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周晓晖

周晓晖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曾有过一个规律,即欧洲很多企业和主机厂,都自己设计和生产制动器,后来主机厂觉得这个事情没必要自己干,第三方供应商就有了生存空间。周晓晖认为,同样的规律一定会发生在新能源的供应链上,“行业的盈利问题,三年之内肯定能解决

从上述企业负责人的话中可以看出,成本、创新、规模是生存和突围的关键所在,剩者为王,活下去才能见到曙光。

市场容量:国内独立第三方或剩大约3-5家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能容下多少第三方电驱动供应商呢?

会上专家普遍给出的答案是3-5家。

齐洪刚给出的答案,是不超过5家。齐洪刚算了一笔账,按照新能源汽车50%的渗透率来算,大概每年中国有1200多万辆的市场,如果主机厂自制,再刨去一大半,还有五六百万辆的需求。第三方供应商,如果从现在投资,包括收回投资,达到一个平衡点,可能得大几十万到上百万的规模,这样一算下来,独立供应商可能不会超过5家。

周晓晖给出的判断也类似,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量渗透率到2025年的超过50%时,会催生适应本土产生规模化的独立供应商两三家,还有一些有特色的小众供应商。

周晓晖认为市场淘汰赛已经开始。“2018年我刚到中车的时候统计过,大概有200多家玩家,活跃玩家每年都减半。但另一方面,对国内的产业来说,这个机会反而是越来越大的。

许向东给出的数字是,本土可能3-5家比较大的,国际品牌也有3-5家。

格华纳动力驱动系统亚太区高级技术总监许向东

许向东看来,未来可能20%的供应商将占领80%的份额。但尾部的20%,总有一些量,可以支持小公司存在。因为地缘政治等关系,很多公司希望有双备份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安全,且可控。

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各个层级个细分市场的需求也很多,大的供应商或许数量有限,但特色供应商也有生存空间。

总共0条评论

轨  迹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关注  已关注

NE时代是应时代而生的汽车产业服务平台,以新能源为载体,以智能化、网联化为延伸,立体构建集媒体资讯、数据研究、...

文章数

3551

官网:https://ne-time.cn/

客服:18817750862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光新路88号中一国际18楼1806室

NE资讯
NE资讯
NE智能车
NE数据
NE活动

快讯

欢迎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联  系   人 :NE时代 Rela

联系电话 :159-0182-4655

备案许可号 :沪ICP备170412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