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6日—8日,由势银(TrendBank)主办的“2020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会”在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正式举行。>
>在本次会上,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高级工程师卜玉发表题为《液氢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探索和应用》的演讲。>
>卜玉表示,最适合液氢的场景,在中重型、载货车、氢能重卡等领域;今年101所会针对车辆放两个液氢瓶如何实现液位的控制、维持时间如何实现更长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目前101所产品型谱从系统级的30公斤、80公斤、冷藏车,到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比如液氢瓶、负荷汽化器、控制系统,>都已>100%国产化,>且具有完全自主可控技术。>
>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液氢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探索和应用。>
>首先简短介绍下我们所,我们所是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101所,是国内创建最早的、功能最全、技术先进的航天动力综合实验基地。在2020年一些国家重大的航天型号研究过程中,101所为混合发动机提供了可靠的动力实验保证。>
>在氢能领域,101所是国内液氢产量和用量最大的单位,是氢能应用的积极推广者。目前所内涉及的氢能领域主要包括氢液化、加氢站、车载供氢系统、氢储运、氢安全。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基于车载供氢系统研究的技术基础和目前研制状态。>
>液氢是无色的液体,最大的特点在于高多能量密度。常温常压下,液氢密度是氢气的845倍,是35MPa和70MPa的3.1倍和1.7倍,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液氢的使用环境,特别适用于空间有限的运载场合,像重卡、船上运输、水下启航器等。>
>今天我们聚焦燃料电池汽车的领域,我们说各类储氢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把液氢放在最合适的产品中,并对液氢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分析。液氢以较高的储氢密度,更好的适用于燃料电池重卡的发展需求。>
>我们认为最适合液氢的场景是中重型、载货车、氢能重卡等领域,在安装方式上,我们最大化和现有LNG车载重卡的安全显示相一致,采用单个大罐后置的安装方式,同样的安装尺寸,对整车有同样的安装空间要求。>
>这样的一个大罐的携氢量达到了80公斤,重量储氢密度达到了10%。本身我们在整个液氢瓶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当中,大家比较关心的维持时间最长可达5天,技术目标也是可以和整车企业的用户需求相匹配。>
>同时,我们认为液氢还适用平板运输车。针对这样的车型,我们采用了两个罐侧置的液氢放置方案,单个罐是30公斤,双罐携氢量达到60公斤,基本上跟燃料电池匹配,可满足加氢一次整车全天运营的使用需求。>
>说到液氢的应用场景,液氢作为一种低温液体,气化过程中输出的冷能和冷链物流车的冷藏需求是相匹配的,所以通过冷链策略的管理可将液氢应用于冷链物流车。>
>第二部分我们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液氢技术的发展和综述。>
>德国、美国、日本都对低温或低温高压的氢气作为氢能汽车的储存方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实现多种技术路线的研究,包括供氢系统的开发、车辆集成、加注系统和行驶试验。我们在做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也是对各个车型的氢系统进行了分析,包括使用场景、关键技术突破。>
>能不能实现液氢上车?液氢技术在车辆上的应用,其实它的发展和液氢在氢能产业的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液氢在氢能产业的发展,2020年是液氢是非常火的一年,从全国氢能标委会对氢能标准进行征求意见及发布,到多个液氢工厂、液态储氢加氢站陆续落地,液氢正快速发展。>
>科技部连续两年就可再生能源专项里对相关液氢重大课题进行支撑,我们所依托于车载液氢系统,从2019年开展80公斤系统在重型车辆上的推广和应用。说到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在发展规划里重点提出了车载储氢技术的核心技术突破。>
>第三个部分是面向重型车辆的液氢储氢系统关键技术方面。>
>在关键技术方面,我们要把液氢系统应用在车辆上,它的核心技术是液氢的储存供应和安全使用,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融合技术。>
>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重点针对客户需求来识别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的差异,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从整体和整车燃料电池匹配的整体方案,到能量综合利用关键部件的研发,到状态检测测控系统研制,均展开深入工作。>
>我们所做车载液氢供氢系统的研究,依托于科技研发计划。目前,所里在研究的项目包括了科研部重点支持的液氢上车技术路线,同时北京市科委对原理样机、工程样机的行驶试验进行了相应支撑工作。此外,101所里建立了一个测试平台,试验比较好的验证技术。>
>今年,101所将针对车辆如果放两个液氢瓶将如何实现液位控制。我们搭建了液位平衡测试试验平台,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液氢易蒸发问题,看能不能将维持时间延长一些,比3到5天更长。同时,我们搭载了零排放试验测试平台,针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验证。>
>而我们从事车载液氢系统研制的优势在哪里呢?>
>技术上的优势,目前我们通过和整车燃料电池企业的一轮一轮迭代,具备了面向整车燃料电池需求协同设计的开发流程。作为我们所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液氢以及大量试验测试能力的支撑,是对我们发展氢能、发展车载液氢系统特别重要的一个优势。>
>目前我们的产品型谱,从系统级的30公斤、80公斤、冷藏车到一些关键核心零部件,比如液氢瓶、负荷汽化器、控制系统,都已100%国产化,且具有完全自主可控技术。>
>2021年度,我们重点围绕试验验证,基于车载液氢系统的行驶实验,利用实验测试基地以及测试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依托这些试验验证进一步完善整体工作。>
>谢谢大家。>
> > >